有個人,投資8年分文未賺,一轉身,卻成了大陸首富。 他豪言要3年比肩阿里,5年趕超蘋果,結果首富交椅還沒坐熱,就拱手讓了人。 這個人,就是漢能集團的創始人,李河君。

2015年5月20日,就在李河君豪情萬丈地向股東描繪未來前景時,漢能集團的上千億資產,瞬間土崩瓦解。 短短的30分鐘,漢能薄膜股票暴跌47%,市值蒸發1442億港元,被香港聯交所勒令停牌。 而李河君也從大陸首富 ,一下子變成 大陸「首負」 ,不久便卸任漢能集團董事長。 當初風光無兩的漢能集團,陷入了「被討薪」,「被執行」的泥潭,不得不宣告破產。從崛起到沒落,僅僅用了5年的時間,李河君到底做了什麼?他又是如何空手套白狼問鼎中國首富,又把一個「千億王國」,瞬間搞破產的呢?

01 讀書哪有賺錢爽1967年8月,李河君出生在廣東省河源市的一個小漁村。 從小,他就是個不愛說話的悶葫蘆。 別的孩子放學了去瘋玩,他卻常常躲在一個角落裡「思考」。 思考什麼呢?
原來在很小的時候,李河君就明白了一個道理:要改變自己乃至整個家庭的未來,只能靠努力讀書!果然,有志者事竟成。 1984年,李河君以優異的成績,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學工程系,成為觀塘村的第一個大學生。然而,到了大學,李河君的聰明勁兒,就一點點「跑偏」了。

大三時,他花幾塊錢雇了20多個同學,在學校食堂門口賣膠捲,3天下來竟然賺了12元。 別小看這12塊錢,在那時候,就是一個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了!
第一次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賺到錢,李河君非常興奮。 「看來,做生意可比讀書賺錢快多了。」於是,他便在學校裡倒騰各種能掙錢的東西,甚至到了入魔的程度,以至於原本能繼續讀研究生的李河君,主動放棄了學業,跑到中關村倒騰電子元器件去了。 然而,進入社會後,生意就沒有那麼好做了。

折騰了一陣子後,李河君不但沒賺到錢,還把老本都賠了進去。 無奈之下,他只好找到大學時的老師,借了5萬元啟動資金,再次殺入「商場」。 那段時間,李河君什麼都賣過,像電子產品、玩具、礦泉水、運輸、礦業……只要能賺錢,就有他李河君的身影。 真是老天不負苦心人,也該他時來運轉,當了5年「倒爺」的李河君,終於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千萬。
都是「千萬富翁」了,李河君打算做點「大買賣」。當時,大陸的證券市場剛剛起步,很多人都在證券市場上賺了大錢。 但李河君覺得炒股太虛,經過四處考察後,他突然發現一個能「長期賺錢」的買賣——水電站。 「只要投資一次,之後除了員工工資,幾乎不需要再花什麼錢,就可以躺賺收益啦。」想到這,李河君拿出1000萬,回到家鄉收購了一座小型水電站,並正式成立了華睿投資集團。剛剛27歲的李河君,從此便一腳踏入了能源行業的大門。

別看這水電站規模不大,裝機容量只有1500千瓦,卻跟李河君設想得一模一樣。 一個小時發1500度電,一天就能帶來近1.5萬的利潤,不到3年就能回本。 後面的收益,就是妥妥地「躺賺」了!
嘗到甜頭的李河君一發不可收,隨後又在浙江、廣東、寧夏等地併購多個水電站,還因此得了個「大陸十大併購人物」的頭銜。 雖然,此時李河君手裡的水電站規模都不大,但架不住數量多,而且裝上就能賺錢。 李河君的身價也像坐火箭一樣,「蹭蹭地」往上竄。 到了2003年,他以20億的身價,位列《新財富》排行榜第23名。 然而,真正讓李河君出名的,並不是他的一夜暴富。

狀告發改委2002年
雲南規劃了8座百萬級千瓦水電站。 消息傳到李河君耳朵裡,他瞬間兩眼冒光:「這就是8座金山啊!說什麼我也得拿下!」 於是,他真跑到雲南,一口氣簽下了6座,總裝機規模高達2300萬千瓦的水電站,遠超當時三峽水電站的裝機容量。 難怪雲南負責人不無感慨地說:沒見過像李河君這樣有氣魄的人! 然而,合同簽完了,到了審批環節,卻出了問題。負責批項目的發改委認為:該項目投資過大,交給民營企業恐難做成,還是給國企穩妥一些。這事要隔別人,也就算了,可李河君偏不服!

他拿著與雲南省簽訂的合同,一紙訴狀就把發改委告上了法庭。 不得不承認,李河君的運氣實在太好了。 這場官司,他不僅贏了,而且還拿到了其中資源最好的金安橋水電站。按說這是個好事吧,可一旦開始乾了,李河君又開始犯難了。 「難怪發改委從中作梗,這金安橋水電站前期投資就要200億,我的全部身家才不過20億,這可怎辦?」
「漢能」誕生
為了啃下金安橋這根「硬骨頭」,李河君開始變賣手上「正在盈利」的水電站。 就這樣「一邊賣、一邊建」,「只出不進」地投資,李河君整整搞了8年。 每天,他都要考慮下一個賣「哪座水電站」,然後把變賣的資金投入項目。 最多的時候,一天就要往項目裡砸1000萬!但這還不算最慘的。

2008年,金安橋水電站完成了大江截流,準備裝機發電,卻意外被叫停!原來,項目工程因違反節能減排等一系列環境協議,首台機組發電計劃,必須暫停。 所謂「屋漏偏逢連夜雨」。 一時間,與華睿集團有信貸往來的銀行,紛紛中斷供,眼看著李河君的資金鍊,就要撐不住了。 無奈之下,他找到了恆基偉業董事長張征宇,以讓出公司大股東為條件,拿到了資金,才得以走出這次危機。 也正因為股東的變動,華睿公司正式更名為漢能集團。

時間來到2010年7月,經過整改的金安橋水電站工程,最終順利完工。 這個耗時8年,耗資接近260億的水電站,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私營水電站,李河君就此一戰成名。 但與出名相比,金安橋水電站帶來的經濟效益更是喜人。 只要開機,水電站的現金流就能超過1000萬,每年至少能給李河君賺36億。 不到6年,便能拿回建設成本。 除此之外,當時漢能旗下還有五郎河、義和、大坪等水電站,在寧夏還投資了一個風電項目,不出意外的話,李河君下半輩子,是鐵定財富自由了。然而,意外,還是發生了。

我要創造一個行業
此時,李河君的自信心徹底爆棚,認為自己是「無所不能」。至少,在水電產業,他已經沒了對手。 於是,到了2011年,李河君決定進軍太陽能光伏產業。為什麼是光伏呢?其實,剛開始李河君根本沒看上又貴又沒效率的太陽能。 那時水力發電成本是8分/度,而光伏的成本高達3塊/度。 但是,觀察了一段時間後,李河君發現光伏發電成本下降得很快,便覺得這塊市場「有潛力」,才一頭扎了進去。

畢竟「不差錢」嘛,要搞就搞最高端的!當時光伏行業有兩個方向,一個是多晶矽發電,能量轉換效率高;另一個是薄膜發電,不僅門檻高,後期投入也相對巨大,而且轉換效率還比前者低。 結果,李河君偏要搞薄膜發電。為啥呢?在一次公開演講中,他說道:「我們就是要走別人不敢走的路,我們不,而是要創造出一個行業!」 他先是在老家河源市建了一個能光伏產業基地。 然後,又入股了上游公司鉑陽太陽能。 這樣一來,從鉑陽太陽能出來的生產線,直接銷售到漢能薄膜生產基地,再把漢能薄膜生產出的產品,交由自家水電站使用。就這樣左手倒右手,漢能集團的業績,始終是高歌猛進。

2012年年底,已在港上市的鉑陽太陽能,改名為「漢能薄膜發電」,漢能集團就此借殼上市。 2015年3月,漢能市值一舉突破3000億元。 李河君的身價也水漲船高,達到1500億元,成功地擠掉了馬雲、王健林、馬化騰,成為2015年中國首富。 然而,李河君的好運,也就到這裡了。2015年5月,漢能股東大會如期舉行。 結果,大會剛開始15分鐘,漢能股票就突然開始瘋跌,半小時跌了47%。 一個小時後,漢能緊急停牌。 此時,公司市值已經沒了1442億港元,而李河君的身價,也暴跌1000多個億! 一切發生得太突然,投資者還沒走出股東大會的門,就虧了近半。大家都懵了,到底發生了什麼?

李河君的第一反應是:有人做空!過不了多久,股價還會恢復回來。 可問題是:除了他,大家都不這麼認為。英國《金融時報》發文質疑:我們跟蹤觀察了25個月,發現漢能總是能在收盤前十分鐘,出現股價飆升的情況。 如果說是巧合,這也太巧了吧? 不僅如此,漢能的股價在一年內暴漲1048%,這樣的漲幅不是不行,但需要有相應的業績做支撐。那漢能的業績是什麼?無非是「自產自銷式」的關聯交易。 於是,漢能的復牌之路,便遙遙無期了。

2016年,無法接受失敗的李河君又成立了漢能移動能源公司。 他先是推出了太陽能汽車,然後又發布了漢能牆、漢能瓦、漢能傘等新能源產品。 不過,都是雷聲大雨點小,根本沒有消費者買帳。 這場自救,最終也成了炮灰。 05 尾聲 2021年,在碳中和的風口上,新能源行業熱度與日俱增。

而曾經擁有全球最大民營水電,大陸最大太陽能薄膜發電公司的漢能集團,卻在風口到來之前倒下了。
因為付不起房租,漢能集團在北京的辦公樓,被強制拆除;
近萬名員工堵門討薪,「漢能,還錢!李河君,還錢!」的聲音,不絕於耳。
而李河君,也因此成為了大陸商業史上,時間最短,下場最慘的首富。 真心應了那句話:眼見他起高樓,眼見他宴賓客,眼見他樓塌了。從李河君的經歷中,我們不難發現他是一個有「超前意識」的商人,也很有商業頭腦。

但就是在一切都很順利的時候,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,而滿盤盡輸。 所以,你對李河君的遭遇,又有哪些看法呢?